当绿岛蓝湾的《大湖水韵》演出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突破80亿次,当“孟姜女主题互动”成为常德文旅的“新名片”,当景区年营收从2013年的不足500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000万元,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面前:如何让“网红”景区摆脱“昙花一现”的宿命,实现从“一时爆红”到“长久长红”的跨越?
绿岛蓝湾用十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文旅IP的可持续发展,不是靠“流量套路”的简单复制,而是靠“文化内核”的深度挖掘、“产业链条”的延伸拓展、“生态基底”的长效保护,以及“区域协同”的格局提升。这条路,既需要“守正”的定力,更需要“创新”的智慧。
文旅IP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文化的深度与厚度。绿岛蓝湾的成功,始于对“孟姜女传说”“毛里湖渔歌”等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更在于将文化从“符号”转化为“精神”,从“历史”融入“当下”。
从“非遗活化”到“文化共生”:景区没有将非遗视为“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让其“活”在当下的生活场景中。例如,“孟姜女传说”不再局限于舞台演出,而是衍生出“送寒衣”体验(游客亲手制作棉衣送给“虚拟的孟姜女”)、“哭长城”声乐课(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哭腔技巧)等互动项目;“毛里湖渔歌”则被改编成现代民谣,在森林咖啡馆、湖边民宿循环播放,成为游客“打卡BGM”。这种“文化共生”模式,让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传承”,也让IP有了持续生长的“文化根系”。
从“乡土记忆”到“情感共鸣”:景区注重挖掘“普通人的故事”,让文化更具“人情味”。例如,“村姑变导游”的主人公王大姐,她的讲解词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讲述自己小时候在湖边摸鱼、帮妈妈晒鱼干的往事;“农民成演员”的张叔,他在《大湖水韵》中扮演的是自己的爷爷——一位经历过1954年洪灾的老渔民。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游客感受到“文化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身边的生活”,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2024年游客调研显示,92%的游客表示“在绿岛蓝湾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这种情感联结,正是IP最持久的吸引力。
文旅IP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打破“单点盈利”的局限,通过产业链的延伸,让IP价值在多个场景中“变现”。绿岛蓝湾的实践,正是通过“IP+产业”的模式,构建了“主IP引领、多业态协同”的产业生态。
IP+消费场景:从“看风景”到“过日子”。景区将IP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推出“孟姜女主题套餐”(包含米糕、鱼干等非遗美食)、“湖仙主题民宿”(房间装饰采用芦苇、荷叶等自然元素)、“轻功水上漂”主题文创(钥匙扣、笔记本等);在“津品传承馆”设置非遗手作工坊,游客可以体验制作孟姜女主题剪纸、渔歌主题陶笛,并将作品带走作为纪念。2024年,景区衍生品销售额达2300万元,占总营收的57.5%,其中“孟姜女”系列文创复购率达35%。这种“IP+消费”模式,不仅增加了收入,更让游客“把IP带回家”,延长了IP的价值周期。
IP+区域联动:从“单点爆红”到“区域共荣”。绿岛蓝湾没有满足于“一枝独秀”,而是主动融入常德市“全域旅游”大局,推动“南北双环”精品线路的落地——北环以桃花源、柳叶湖为核心,南环以绿岛蓝湾、灵犀茶油庄园、药山文化景区为核心,两条线路通过高铁、高速、水路串联,覆盖长株潭、武汉、荆州等500公里半径客源。这种“区域联动”模式,不仅打破了“常德文旅=桃花源”的传统认知,更让绿岛蓝湾的IP价值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播。2025年五一假期,南北双环线路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其中30%的游客是从未到过常德的“新客”,区域协同效应显著。
文旅IP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绿岛蓝湾的实践证明:只有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守住“金山银山”;只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IP才能“源远流长”。
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景区建立了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禁止在毛里湖水域养殖污染性鱼类,限制游船数量(每日仅允许50艘游船进入核心景区),要求游客垃圾“零残留”(推行“垃圾换文创”活动,游客捡拾1公斤垃圾可兑换一份非遗小礼品);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生态修复(如补种树木、清理外来物种),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水质不下降。这种“刚性约束”,让生态保护从“口号”变成“行动”,为IP的长期发展保留了“绿色底色”。
生态价值的“柔性转化”:景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体验优势,让游客在享受生态之美的同时,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例如,推出“毛里湖生态研学”项目,游客可以在湿地观察鸟类、检测水质、种植树苗,完成后获得“生态小卫士”证书;在“森林咖啡馆”设置“碳足迹计算器”,游客可以通过购买碳汇林抵消出行产生的碳排放。这种“柔性转化”,不仅提升了游客的环保意识,更让生态保护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为IP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文旅IP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以更开放的格局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绿岛蓝湾的未来规划,正是以“环毛里湖文旅生态圈”为抓手,推动“文化—生态—经济”的深度融合。
打造“文化生态共同体”:景区计划联合毛里湖周边的5个村庄,共同建设“环湖文化生态带”:在湖岸线种植桃树、柳树等观赏树种,形成“四季有花、步步有景”的生态廊道;在村庄内建设“非遗工坊”“乡土博物馆”,让游客“下湖游玩、进村体验”;开发“湖鲜美食节”“湿地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全国游客聚集。这种“文化生态共同体”的建设,将让绿岛蓝湾的IP从“单一景区”升级为“区域文化符号”。
构建“数字生态共同体”:景区将依托“智慧旅游”平台,整合周边景区的票务、住宿、交通数据,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利用VR、AR技术开发“云游毛里湖”项目,让无法亲临现场的游客也能通过手机感受湖岛之美;建立“文旅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游客流量、消费偏好、环境指标,为IP的精准运营提供支撑。这种“数字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将为IP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赋能”。
从“一时爆红”到“长久长红”,绿岛蓝湾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普适的规律:文旅IP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守正”以固本(深挖文化内核)、“创新”以强体(延伸产业链条)、“致远”以培元(强化生态保护)、“格局”以拓域(推动区域协同)。这四个维度,缺一不可。
对于更多正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景区而言,绿岛蓝湾的经验启示我们:文旅IP不是“流量游戏”,而是“文化工程”;不是“短期生意”,而是“长期事业”。只有始终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对生态的尊重、对创新的执着、对区域的担当,才能让文旅IP真正“活”起来、“火”下去,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引擎”和城市发展的“文化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