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云南沙溪古镇的马帮铃铛声在短视频平台走红,当河南 “唐宫夜宴” 的舞姿让洛阳博物馆一票难求,当福建土楼的星空摄影成为年轻人的打卡目标,一个清晰的趋势正在显现:旅游市场的竞争,早已从 “山水观光” 转向 “文化体验”。而这股热潮的核心,正是曾被忽视的 “在地文化”。它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文物,也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而是浸润在一方水土中的生活方式、历史记忆与精神符号。
“在地文化”并非简单的地域文化符号堆砌,而是根植于特定地理空间、承载历史记忆、凝聚群体认同的文化生态系统。它包含三个维度:物质载体:如古建筑、非遗技艺、传统节庆等具象遗产;精神内核:如地域性格、民俗信仰、生活哲学等隐性基因;当代演绎:通过创新转化形成的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在文旅融合的当下,深耕在地文化这片蓝海,不仅能让传统文化 “活” 起来,更能打造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旅游品牌,实现从 “一次性打卡” 到 “深度复游” 的质变。
一、解码在地文化:不止于 “老物件”,更是 “活灵魂”
提及 “在地文化”,很多人会联想到古建筑、老手艺或地方美食。这些固然是在地文化的载体,但并非全部。真正的在地文化,是一个区域内 “人、文、地、景、产” 的有机融合,是当地人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独特印记。它可能是陕北窑洞前的剪纸窗花,是苏州园林里的 “移步换景”,是广东早茶里的 “一盅两件”,更是藏在这些形式背后的价值观念与情感认同 —— 剪纸里的吉祥寓意,园林中的中庸哲学,早茶里的慢生活态度,这些才是在地文化的 “灵魂”。之所以说在地文化是文旅开发的 “蓝海”,源于两重机遇。一方面,大众旅游需求已从 “看风景” 升级为 “找不同”。随着交通的便利和信息的透明,千篇一律的 “古镇商业街”“网红打卡墙” 逐渐让游客审美疲劳,人们渴望找到能 “打动内心” 的独特体验,而在地文化恰好能提供这种 “不可复制性”。另一方面,许多地方的在地文化仍处于 “沉睡” 状态。它们或是散落在民间的口头传说,或是仅被当地人熟知的习俗,或是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缺乏系统的梳理与创造性转化,这为文旅开发留下了巨大的挖掘空间。
二、深耕在地文化:从 “挖掘” 到 “活化”,三步打造特色 IP
深耕在地文化,绝非简单的 “陈列展示”,而是要经历 “挖掘梳理 — 创造性转化 — 场景化体验” 的完整链路。只有让文化从 “历史深处” 走进 “当代生活”,才能真正实现从 “资源” 到 “品牌” 的跨越。
第一步是 “深挖内核”,找到文化的 “独特性密码”。每一个区域的在地文化,都有其区别于其他地方的 “核心符号”。以山西平遥为例,很多人只知道平遥古城是 “世界文化遗产”,却忽略了其背后 “晋商文化” 的内核。平遥的价值,不止于古城墙与古街巷,更在于它是明清时期中国 “金融中心” 的历史记忆 —— 中国第一家票号 “日升昌” 诞生于此,“汇通天下” 的商业精神曾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格局。当地文旅开发者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不仅修复了日升昌票号旧址,还还原了当年票号的经营场景,让游客通过 “写汇票”“辨假币” 等互动体验,感受晋商的智慧与诚信。这种 “以文化内核为核心” 的开发,让平遥摆脱了 “古城观光” 的同质化困境,成为 “晋商文化体验” 的代名词。
第二步是 “创造性转化”,让传统文化 “适配当代审美”。在地文化要吸引年轻群体,必须打破 “陈旧感”,用现代视角与形式重新诠释。河南卫视的 “中国节日” 系列节目便是典范,而河南的文旅开发更是将这种转化落到了实处。洛阳的 “应天门唐宫夜宴” 实景演出,没有照搬历史剧的严肃叙事,而是以 “唐宫小姐姐” 的可爱形象为切入点,将唐代乐舞、服饰、礼仪融入沉浸式剧情中。游客不仅能观看演出,还能穿上唐装夜游应天门,与 “NPC” 互动参与 “唐代科举”“宫廷宴会”,甚至在 AR 技术的加持下 “与盛唐对话”。这种 “传统元素 + 现代玩法” 的转化,让 “盛唐文化” 从书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可感、可玩、可分享的体验,使洛阳成为 2023 年最火的 “网红古都” 之一。
第三步是 “场景化落地”,让文化融入 “日常体验”。真正成功的在地文化开发,不是打造 “孤立的景点”,而是构建 “全域性的文化场景”。浙江乌镇的开发便遵循了这一逻辑。乌镇没有将古镇变成单纯的 “商业街”,而是保留了当地人的生活气息 —— 清晨的河边仍有居民洗衣,巷子里的茶馆仍有老人下棋。同时,它又将 “水乡文化” 融入各类场景:在 “木心美术馆” 感受文人风骨,在 “乌镇戏剧节” 欣赏前沿艺术,在 “似水年华红酒坊” 体验慢生活,甚至连酒店都是 “民国风”“江南风” 的主题设计。游客来到乌镇,不仅是 “看水乡”,更是 “住进水乡”“体验水乡生活”。这种 “场景化” 的营造,让乌镇从 “江南古镇” 中脱颖而出,成为兼具文化深度与体验感的旅游品牌。
三、案例佐证:从 “小众文化” 到 “网红地标” 的逆袭之路
在地文化的开发,从不缺 “逆袭” 的案例。这些案例证明,即便是看似 “小众” 的文化资源,只要找对方法,就能爆发出强大的吸引力。
福建漳州的埭美古村,曾是一个鲜为人知的 “水上古厝群”。这里的建筑是闽南特有的 “燕尾脊” 古厝,全村房屋沿水而建,形成 “水上八卦” 格局,被誉为 “闽南周庄”。但在几年前,埭美古村因缺乏宣传和开发,游客寥寥。当地开发者没有盲目模仿 “网红古镇” 的模式,而是深耕 “闽南水乡文化” 这一内核:一方面,修复古厝时严格遵循传统工艺,保留 “红砖墙、燕尾脊” 的特色;另一方面,打造 “沉浸式水乡生活” 场景 —— 游客可以乘坐乌篷船穿梭于古厝之间,体验闽南 “博饼”“攻炮城” 的传统习俗,品尝 “土笋冻”“面线糊” 等地方美食。同时,他们还利用短视频平台,以 “水上古厝群” 的独特景观为卖点,邀请博主拍摄 “古厝日出”“水乡夜景” 等内容,让埭美古村的 “小众之美” 被更多人看见。如今,埭美古村已成为福建文旅的 “新名片”,2023 年游客量同比增长 300%,实现了从 “小众村落” 到 “网红地标” 的跨越。另一个典型案例是贵州黔东南的肇兴侗寨。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拥有 “侗族大歌”“鼓楼建筑”“侗布制作” 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文旅开发初期,肇兴侗寨也曾陷入 “卖门票、卖纪念品” 的误区,游客体验感不佳。后来,当地开发者转变思路,以 “侗族文化活态传承” 为核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体验项目:游客可以跟着侗族老人学唱 “侗族大歌”,参与 “侗布扎染” 制作,甚至在 “鼓楼议事” 中体验侗族的 “寨老制度”。同时,他们还举办 “侗族大歌节”,邀请国内外游客与村民共同参与,让 “侗族大歌” 这一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 “舞台表演” 变成 “全民参与” 的文化盛宴。这种 “让游客成为文化参与者” 的开发模式,让肇兴侗寨摆脱了 “观光打卡” 的局限,成为 “深度文化体验” 的目的地,2024 年暑期游客量突破 50 万人次,其中 “复游率” 高达 40%。
四、结语:在地文化,是旅游品牌的 “长青之根”
从平遥古城的晋商文化,到洛阳的盛唐体验,从埭美古村的闽南水乡,到肇兴侗寨的侗族大歌,这些案例都证明:在地文化不是文旅开发的 “附加品”,而是 “核心竞争力”。在 “网红经济” 瞬息万变的当下,靠营销炒作打造的 “网红景点” 往往昙花一现,而根植于在地文化的旅游品牌,却能凭借其 “不可复制性” 和 “情感共鸣力”,实现长久的发展。在地文化的转化绝非简单的“文化搬运”,而是通过创新叙事、科技赋能、业态重构,让沉睡的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从惠和石雕的匠心传承到醴陵烟花的视觉革命,从仕阳碇步的沉浸体验到小金高原的网红裂变,成功的文旅品牌无不是将地域文化的“魂”与市场需求的“形”完美融合。深耕在地文化,需要开发者放下 “急功近利” 的心态,静下心来挖掘文化的内核;需要打破 “传统 = 陈旧” 的偏见,用创造性的思维让文化 “活” 起来;更需要尊重当地居民的主体性,让文化开发惠及民生,实现 “文化保护” 与 “旅游发展” 的双赢。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文化 “遗珠” 变成旅游 “明珠”,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一次 “与文化的深度对话”,让在地文化真正成为旅游品牌的 “长青之根”。未来,唯有持续深耕文化内核、拥抱技术变革、构建情感联结,才能在地文化的蓝海中开辟可持续发展的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