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题公园景区农场农庄策划与营销(推荐) >> 详细信息 |
引 言: 当门票经济撞上"消费觉醒",一场颠覆行业的革命正在发生2025年8月,一组数据在旅游圈引发震动:浙江莫干山深处的"云栖谷"景区,连续3年取消门票收费,却凭借二次消费实现年营收5000万元,客单价(人均消费)从2019年的80元飙升至2025年的420元,复购率高达68%(行业平均复购率不足15%)。更令人咋舌的是,这里没有"宰客式"强制消费,没有"千篇一律"的纪念品,甚至连"游客"都很少——90%的到访者自称"云栖居民",他们会在山谷里住一周、学手作、交新友,离开时还会打包半箱"云栖限定"伴手礼。这场"去门票化"的革命,撕开了旅游行业的新切口:当年轻人不再为"打卡景点"买单,当"体验价值"超越"物理空间",景区该如何重新定义"盈利边界"?云栖谷的答案,或许藏着旅游消费升级的终极密码。一、拆解"5000万年收":不卖门票的景区,靠什么赚钱?传统景区的盈利逻辑简单粗暴:门票收入占60%-80%,剩下的是餐饮、购物等"边角料"。但云栖谷的财报显示,其收入结构完全颠覆——门票收入0%,二次消费占比100%,其中:沉浸式体验项目(剧本杀、手作工坊、自然课程)占45%;IP衍生品(手作器物、节气食盒、文化盲盒)占15%;跨界合作(品牌快闪、企业团建、研学课程)占10%。这种"无门票+高体验+强复购"的模式,为何能让游客心甘情愿掏钱包?答案藏在"消费动机"的重构里。1. 用"沉浸式体验"替代"门票价值":让游客为"参与感"付费云栖谷的核心竞争力,是把"景区"变成"生活场景"。这里没有"禁止触摸""请勿进入"的警示牌,有的是:会呼吸的剧本杀:游客不是"旁观者",而是"故事主角"。比如春季限定的《茶经密码》,游客要跟着非遗茶师采茶、炒茶,在古茶寮里破解"唐代茶商失踪案",最终获得的"茶经残页"是可兑换真实茶叶的"云栖币";能带走的手作课:陶艺坊的师傅不教"标准手法",而是让游客用山泥捏制专属器皿,烧好后刻上名字,寄到全国任意地址——游客为"独一无二的创作"付费,单价从88元到388元不等;有温度的自然课:邀请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带着孩子认野菜、做标本,课程结束后,孩子可以把采集的植物做成"节气书签",同时获得"云栖自然观察员"证书——家长为"教育价值"付费,客单价298元/家庭。这些体验项目的共性是:游客不再是"付费看风景",而是"花钱创造回忆"。数据显示,参与体验项目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传统的2小时延长至48小时,二次消费金额是单纯观光游客的8倍。2. 用"主题住宿"绑定"长期关系":让游客从"过客"变"居民"云栖谷的住宿不是"睡觉的地方",而是"生活方式的延伸"。这里的民宿没有标准化装修,而是根据主题打造:"山民家"民宿:由当地老房子改造,保留夯土墙、竹编灯,房东是地道的莫干山村民,会教游客做梅干菜饼、编竹篮,晚上一起围炉煮茶;"树屋实验室":建在百年香樟树上,配备天文望远镜、手作工作台,住客可以夜观星象、制作昆虫标本,房东是留美归来的自然教育导师; "帐篷营地":隐藏在竹林深处,提供手工帐篷搭建教学、露天电影、篝火晚会,营地在活动结束后会被拆除,只留下游客亲手搭建的"记忆坐标"。这些住宿的定价远高于传统酒店(均价800-2000元/晚),但入住率常年保持90%以上。关键是:住宿不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关系的开始"。数据显示,70%的住客会在下次旅行时选择云栖谷的其他项目,30%的住客会推荐朋友成为"云栖居民"。3. 用"IP衍生品"延续"情感价值":让游客把"云栖记忆"带回家云栖谷的衍生品不是"义乌小商品",而是"情感载体"。这里的每一件产品都有故事:"节气食盒":按二十四节气推出,春分装艾草青团,芒种装杨梅酒,用的是当地农户的食材,包装是手绘的山景插画;"山民手作":竹编匠人编的菜篮、陶艺师做的茶盏、染坊染的蓝布围巾,每件都刻有匠人的名字和制作日期;"云栖盲盒":每个月限量发售,里面可能是老茶农的私藏茶叶、民宿房东的手写信,或是未公开的体验活动名额——抽盲盒的乐趣,让年轻人为"未知惊喜"付费。这些衍生品的毛利率高达60%(传统景区纪念品毛利率不足30%),因为它们卖的不是"商品",而是"云栖的生活方式"。数据显示,45%的游客会购买2件以上衍生品,客单价150-500元。4. 用"跨界合作"放大"场景价值":让景区成为"流量接口"云栖谷不局限于"自我造血",而是把景区变成"品牌秀场"和"社交场域":品牌快闪:联合小众设计师品牌推出"山系服装"快闪店,游客试穿拍照可获"云栖穿搭证书",品牌方支付场地费+销售分成;企业团建:为企业定制"山林会议",把PPT搬到竹林里,用自然材料做头脑风暴道具,企业支付的费用包含住宿、餐饮和体验项目;研学合作:与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按学生人数收取服务费,课程内容计入学校社会实践学分。这些合作不仅为零散游客提供了"拼团"选项(降低了单人消费压力),还为景区带来了稳定的B端收入(占比15%)。比如某新能源品牌在云栖谷举办"零碳发布会",单场活动支付费用20万元,连带带动了30万元的住宿和餐饮消费。
二、"不卖门票"的背后:云栖谷的"用户运营三板斧"
取消门票容易,难的是让游客自愿掏更多钱。云栖谷的秘诀,在于把"游客"变成"用户",用"情感连接"替代"门票绑架",具体做了三件关键的事。1. 吸粉第一步:精准定位"精神同频者",而非"流量猎物"云栖谷的目标客群不是"打卡游客",而是"追求精神富足的新中产"。他们的筛选标准很苛刻:拒绝"到此一游"型游客 (通过预约问卷筛选,问题包括"你是否愿意花半天时间做手工?""你能接受没有Wi-Fi的山居生活吗?");优先邀请"体验型用户"(比如参加过莫干山其他精品民宿活动的客人、小红书上的"手作博主"、亲子教育类KOL);建立"云栖居民档案"(记录用户的兴趣爱好、过往消费偏好,下次到访时推送定制化体验)。这种"精准筛选"让云栖谷的用户画像高度统一:70%是25-40岁的城市白领,本科以上学历占85%,家庭月收入3万元以上,他们愿意为"有意义的时间"付费。数据显示,这类用户的二次消费率是普通游客的12倍。2. 留粉第二步:用"时间银行"构建"长期关系网"云栖谷推出了"时间银行"系统:游客每消费1元,获得1个"时间币";每参与1次公益活动(比如帮村民采茶、教小朋友做手工),获得5个"时间币";时间币可以兑换体验项目、住宿折扣,甚至兑换"云栖合伙人"资格(参与景区活动策划)。这种"社交货币"机制,让游客从"消费者"变成"共建者"。比如一位手作课爱好者,用时间币兑换了"陶艺工作坊主理人"资格,每周来景区带1次陶艺课,不仅获得了免费住宿,还通过课程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数据显示,参与"时间银行"的用户,年平均消费次数从2次增加到8次,推荐新用户数量是普通用户的5倍。云栖谷的内容不是"官方拍的",而是"用户造的"。他们鼓励游客分享体验,并设计了三大激励:内容奖励:发布小红书/抖音带#云栖生活#话题,点赞过千送"节气食盒",点赞过万送"树屋体验券";荣誉认证:每月评选"云栖生活家"(根据内容质量、互动量),颁发电子证书并在景区大屏展示;权益升级:"云栖生活家"可优先参与新品测试(比如新剧本杀剧情设计)、获得限定衍生品、邀请朋友免费体验1次项目。这种"用户共创"让云栖谷的内容生态充满活力。目前,平台上70%的优质内容来自游客,单条爆款笔记的平均互动量是官方内容的3倍。更重要的是,这些内容自带"信任背书"——游客的朋友看到后,更愿意相信"这不是广告,而是真实的生活"。 云栖谷的成功,本质上是旅游消费从"功能满足"向"情感满足"升级的缩影。当年轻人不再为"打卡景点"买单,当"体验价值"超越"物理空间",景区的盈利逻辑正在从"卖门票"转向"卖生活方式"。1. 去门票化不是"取消收费",而是"重构消费场景"取消门票只是表象,核心是把"一次性门票消费"变成"多次体验消费"。云栖谷的游客为"参与感""归属感""情感价值"付费,这些维度的消费频次和客单价,远高于单纯的门票。云栖谷不追求"100万粉丝",而是追求"1万铁粉"。通过精准定位、长期运营、用户共创,把游客变成"用户",再把"用户"变成"合伙人",这种"深度关系"带来的复购率和推荐率,是传统流量无法比拟的。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游客愿意为"有意义的时间"付费。云栖谷的体验项目、主题住宿、衍生品,都在传递一种"慢生活""手作温度""自然连接"的意义,这种意义让游客觉得"钱花得值"。
结语:未来的景区,是"生活方式的供应商"
云栖谷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们计划明年推出"云栖大学"(开设自然手作、生态农业等课程),建设"云栖农场"(游客可以认养土地、种植蔬菜),甚至开发"云栖元宇宙"(线上同步线下体验)。但无论模式如何迭代,核心始终不变:景区不是"卖风景"的地方,而是"卖生活"的地方。当门票成为历史,真正能留下的,是游客在这里创造的回忆、建立的关系,以及对"云栖式生活"的向往。毕竟,在这个"一切皆可体验"的时代,最赚钱的从来不是"卖门票"的人,而是"卖生活方式"的人。 |
|
推荐资讯 |
|
|
随着城市周边游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休闲农场如雨后.. |
全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