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下姜村,一个曾经贫瘠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20多年前的下姜村,是当地出了名的人穷、地偏、环境差。20多年后,这个小山村带着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梦想实现故事走上世界舞台,曾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被选入2023年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名单.
浙江下姜村位于杭州市淳安县枫树岭镇,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多林少地等原因,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下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姜村拥有645亩的耕地和10259亩的山林,其中7100余亩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高达97%,青山绿水成为村庄的鲜明特色。
“土墙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莫嫁下姜郎”,这句话是对20年前穷苦的淳安县下姜村的真实写照。落后的经济发展状态,加上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当时还不深厚,大家对于山林、河水,以及村庄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导致这里的自然生态和人居环境都不尽如人意。自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一场变革也在下姜村发生。从改水、改路、改厕、建沼气池入手,持续改善村庄环境。如今的下姜村已成为“农家乐、瓜果香、民宿忙,游人如织来下姜”的“绿富美”。
2023年下姜村接待游客53.8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10万元。
历史上,下姜村所在的枫林港流域,因地理条件独特和治理基础薄弱,水患频发、污染不止、民生穷困。从2001年开始,浙江省建立了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七任省委书记联系下姜村,对枫林港的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水利建设、生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指导和帮助。2014年起,淳安县推行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度,按照“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县域内所有河湖水体进行区域划定,并设置县、乡(镇)、村三级河长管理体系,让每条河流都有人管。
枫林港流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水行动。经过多年治理,枫林港由原来的“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枫林港先后入选全省首届“最美家乡河”,下姜小流域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枫林港沿线美丽的田园风光和乡村气息连成一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来体验绿道骑行、垂钓、果园采摘等活动。借助枫林港流域的绿水青山,枫树岭、大墅镇建成既有观赏性又实惠高效的生态农业,成片规模种植白茶、油菜、菊花、桃树等农作物。彩色生态高效农业基地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农业大景观。2023年,下姜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3年增长了近15倍。下姜村以严守生态保护和促进绿色经济为共生机制,以“原山”“原水”“原村落”为基础,深入推进农旅融合新模式,建成下姜林下中药材、枫林港精品水果基地、源塘猕猴桃园等多个创意农业园区。实施 13 个市级生态修复村项目,在修复过程中,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控制资源利用上限,把握环境质量底线,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保护,盘活闲置资产,探索出一条“红绿相融”的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道路。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红色文化,下姜村不断丰富红色教育、农事体验、露营探险、水果采摘等旅游业态,常态化举办下姜感恩日、文化旅游节、民俗节、营地嘉年华、红高粱节、地瓜干节等各类节庆活动,通过旅游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与韧性,促进农文旅有机共融。实施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深化数字乡村建设,精准打通旅游发展的堵点、痛点。 下姜村培育民宿37家,成立下姜景区管理公司,推行“农户入股、企业经营、集体支撑”的“入股联营”模式。成立下姜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累计为村民分红333万元。开展党员干部“亮家风,晒承诺”活动,涵养优良党风引领和谐村风。常态化运行“老姜调解室”,化解邻里纠纷。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为了更好带动周边共同发展,淳安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联合体,以下姜村为核心联合周边村落协同发展,发挥文旅联合带头作用,创造了“先富帮后富、区域共同富”的“大下姜”乡村联合体共富发展模式。他们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基石,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开创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红绿融合、可持续和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下姜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