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主题公园景区农场农庄策划与营销(推荐) >> 详细信息 |
15亩地做共享农场,靠“村企融合”模式,每亩收入超4万。 |
|
一场微改,让千年古村城杨在沉寂多年后蜕变,东钱湖畔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古老小山村,一跃成为网红村。民宿、直播中心、农家乐……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城杨村的一处农场,一群年轻人租了15亩地,搞起了生态农业,一些村民也成为他们的合伙人。一期农场占地15亩,村集体占30%股份,主要是通过种植赋能,让村民通过灵活就业的形式参与进来。同时,借助市农科院力量为村民进行农产品种植技术赋能,团队还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生态集市,将村民的农产品销售出去。“益马当鲜”团队参与艺术振兴乡村以来,为村民销售各类农副产品100万余元,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预计全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2020年10月,叶成龙和他的团队初次来到城杨村,参与“艺术振兴乡村”行动,投资120万元,建成了“益马当鲜智慧农业赋能基地”(共享农场),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以及自身媒体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村企融合”模式。“城杨村刚刚开始艺术振兴乡村时,村庄环境很差,我前期在城杨赋能基地的执行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心里的确想过是否要放弃。”叶成龙说,直到今年五一小长假,“益马当鲜”平台引进了1.8万人流量,随之,城杨村民农家乐、民宿等陆续兴起,这才让他信心倍增。农场刚开始经营的时候,电商成分较多,在探索中发现,单靠活动推广引流,并不是长久之计。团队开始尝试通过平台操作,将线上软件服务和线下场景应用结合起来,并将村与村之间的自然禀赋、文化底蕴、特色产业等进行统筹分析,规划出一条精美特色的旅游线路,以攻略的形式展现给游客。去年国庆期间,“益马当鲜”团队乡村运营平台通过三村联动营销,推出的“十里亭溪国庆游园会”“洋山村篝火音乐会”等游乐项目,成为拉动东钱湖三个网红村人气的强劲引擎。“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村民,产业的发展命运应牢牢掌握在村民自己手中。”叶成龙认为,实现乡村的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把村民摆在乡村产业的核心位置。自开展艺术振兴乡村以来,村里的能工巧匠和巧嫂贤娘便成了“宝贝”,“益马当鲜”团队将他们的技艺通过产品内容的研发,转换成课程体系,服务于教育实践等行业,不仅能为村庄引流,更能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形成一股强大的产业力量。城杨村篾匠俞振飞说:“我过去只是一个小工,现在倒成了研学导师,每小时讲课费是60元。”“村民融入产业,人人成为乡村产业的运营官。无论是乡村运营平台整体引流还是业态经营点自行引流,都要注重村民融入。”叶成龙在村企融合模式探索中发现,最了解村庄的是本村村民,他们的参与能够让经营变得省心、省时、省力。干得好的村民还能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创业,因地制宜发展才是艺术振兴乡村、产业振兴道路上的首要条件。俞塘村党支部书记俞郑波介绍,自“益马当鲜”团队参与村企融合模式的第一家乡村项目平台运营公司在俞塘村成立以来,在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发挥原住民的力量,不仅为村庄产业整体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还通过打造深度体验产品和设置演艺产品、爆点体验产品等吸引人流,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
|
推荐资讯 |
|
|
随着城市周边游市场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休闲农场如雨后.. |
全文>> |
|
|
|
|